各学院:
为进一步培养我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为备战2021年首都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团委决定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期间,组织开展2021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背景
1989年,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两年一届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立,成为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奠基石。自创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牢牢把握“育人”的办赛宗旨,保持了蓬勃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深化高校素质教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目前“挑战杯”竞赛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
二、竞赛目的
遵循“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引导和激励我校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蓬勃开展。“挑战杯”竞赛是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中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本科生“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计划”和“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优秀成果展示的平台。学校将从本次“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中择优选拔作品参加首都和全国“挑战杯”竞赛。
三、参赛要求
(一)参赛对象
在我校2021年7 月1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中国籍本、专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
(二)作品要求
1、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2、参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包括调查报告、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采用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作品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相关鉴定材料。
3、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2021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内。
4、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是承担了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相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作品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谁是第一作者的作品,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者必须全部为学生,每个作品作者不得超过7人。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作品进行评审。
5、参赛作品涉及以下内容时,申报者须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具体如下: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提供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的证明;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提供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的证明,确保该项研究不会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新药物的研究,须提供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提供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6、参赛作品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从实际出发,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7、参赛作品必须有指导教师。
(三)申报要求
1、作品申报书相应栏目须经各学院审核确认。
2、作品申报书中B1表(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据实填写;B3表(科技发明制作)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发明点和创新点所在类别据实填写。此栏若填写有误,将影响作品的最终成绩。作品申报书中的B3表(科技发明制作)相关内容需填写完整,并在提交时上交研究报告、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电子版。
四、学院工作要求
各学院要做好教师和学生宣传和发动工作,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报名活动,挖掘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导向强、兼具理论水平与应用价值及有持续提升潜力的科学技术成果。对于入围作品,各学院应做好跟踪培育工作,确保作品按期、保质保量完成,若出现入围作品未完成的情况,校团委将酌情考虑后续相关竞赛的指标分配。
各学院应先对本单位报名作品进行初步遴选,选拔5-8件作品(本科生作品占比不低于50%)上报,参赛者每人限报1件。跨学院报名的集体项目,由“集体项目申报者代表”所在学院申报。各学院要成立由学院领导等有关师生组成的“挑战杯”工作组,分团委(直属团支部)书记负责本次比赛与团委的日常联系工作。
五、赛程安排
(一)研究计划撰写、学院遴选阶段
通知下发后,请各学院按照通知内容完成比赛宣传动员工作。参赛者按要求准备项目研究活页、项目申报书及其他项目支撑材料。
(二)作品提交时间 11月6日
请各组队统一将上报作品纸质版的《项目申报书》(附件1)、《项目研究活页》(附件2,科技发明制作类无需提交)、《学院推荐作品汇总表》(附件3)及其他项目支撑材料(非必需)11月6日中午11点30分前华侨学院C122办公室。电子材料发送到occ_chensi@cueb.edu.cn
(三)校内初赛阶段(11月底)
校团委对项目申报书、项目研究活页及其他项目支撑材料进行核对和确认,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进入复赛的作品名单,并将入围作评清单反馈至各学院。
(四)开展相关研究及形成研究成果阶段(2021年2月底前)
进入复赛的参赛队伍,应按照项目研究活页所述的研究计划开展相关研究活动,并形成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等研究成果(具体提交时间及方式另行通知)。
(五)校内复赛、决赛(2021年4月前)
校团委组织相关专家,对各项目所形成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等研究成果进行评审,并提出修改建议。选出校内选拔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获奖比例根据参赛队总数和作品整体水平最终确定。
(六)市赛报送(预计2021年5月)
根据北京市指标分配情况,结合各项目校内选拔赛成绩,择优推荐至首都“挑战杯”竞赛参与评比。
六、补充说明
1、参赛者须严格按上述要求参赛,对违规作品,学校将取消其所获全部奖项。
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拥有发布和进行成果转化的优先权。
3、本次大赛所有作品作者须签订授权书,授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结集出版、发布其作品(简介)以供监督及成果转让。
4、校团委拥有对本次大赛相关规定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