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编写理念
“核心英语”的“核心”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提升核心文化素养与思辨能力;塑造具有高尚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编者力求将语言教学的科学性、渐进性与思想性、民族性和时代性进行有机融合。教材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指导,全面实践“产出导向”教学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贯彻“学习中心”“学用一体”“全人教育”的理念。
Part02.教材特色
“核心英语”系列教材注重将外语教学的语言学习功能与立德树人功能进行有机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形成有“红色基因”的大学英语教材。
《核心英语:高阶版》具体特色如下:
一、听说并进,读写互通
教材以主题为纲,将英语听说与读写教学材料进行充分融合,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脚手架”,实现了“听说”同向而行、“读写”互促共进的教学形式;以输入带动输出,促进学生多元能力发展。
二、需求导向,渐进提升
从新时代学生特征、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需求出发,教学难度递增,使教学目标匹配学生学业全过程需求。教材以提升学生通用英语语言能力为基础,逐层推进从通用到学术核心语言素养的提升。
三、语言育人,德美辞丰
将“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全面融入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中。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进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将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单元,实现思政育人如盐入水,有味无痕,为实现“三全育人”提供教材支撑。
四、文化互鉴,国际视野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的日常教学,在探讨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推动话语表达与时代精神同步发展,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塑造中国灵魂,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和中华文化感召力。
五、主题融入,量身打造
教材内容围绕人文、自然、社会等主题展开,将国家的发展成就和体现民族精神的经典案例融入主题,形成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中国精神的语言素材。在教材各单元的“中国声音”(Sound of China)模块融入了与单元主题相匹配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革命文化素材,将文化自信的红点连成课程思政的红线,将这一条红线贯穿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始终。同时,充分考虑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教材注重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注意观点的相互碰撞和补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辨力与创新思维。
六、专业融合,语言赋能
教材在内容设计上依托专业思政建设框架,将英语与跨专业历史、文化、商务沟通、商业发展等学科进行融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属性为引导、以学校特色为依托,助力中、高年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专业能力协同发展。教材对中外商业历史、商务沟通、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等话题进行了主题探讨,拓宽了大学英语与各学科的融合边界。
七、通用学术,实践育人
教材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贯彻学习中心、学用一体和全人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道德人、中国人、现代人。在内容设计上,一方面结合学生的英语语言发展需求,搭建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英语语言能力发展的“脚手架”;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将思政育人目标有机融入产出任务中,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沟通协作的能力,实现实践育人目标。
“核心英语”不仅是一套适应“全英文授课”教学实际、以课程思政与语言育人相融合为特色的“红色英语教材”,更是一套在双语授课环境下激发育人成效的“价值导向教材”,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提供保障。
Part03.教材构成
“核心英语”系列教材共包含两阶段、四册教材。其中包括基础版(上、下册)和高阶版(上、下册)。每册教材均配有音视频线上资源、教学课件、线上练习题库等多模态教学资源,构建全面立体的教学环境。
“核心英语”系列教材的基础阶段和高阶阶段涵盖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从低至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也提供了备考大学英语四、六级和雅思、托福等全球语言应用能力考试的全路径解决方案。
教材中每单元的Section A“听说部分”和Section B“读写部分”均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学生在单元主题情境指导下,通过积累语言资源、参与交际活动、融入阅读圈、观察反思、反复体验听说读写等活动逐步解锁语言技能,最终完成单元产出任务。每单元的“听说部分”提供了音频、视频、文本等输入材料,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看到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的材料,并以视听材料为基础进行听力练习和交际活动,提升多元能力。“读写部分”采用了多伦多大学学术英语讲师泰森·塞本(Tyson Seburn)于2015 年提出的学术阅读圈模式——Academic Reading Circles(ARC)。ARC 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方式,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形成阅读圈,在课前共同完成阅读及研讨学术文章的学习任务,并在课堂上分享学习成果。该模式以六个动态角色带动英语阅读、学术研讨以及课堂互动,旨在实现英语语言听说与读写等各项技能的有效融合,帮助学生了解学术语言及写作特点,推动批判性阅读和思考,提升学术素养。“中国声音”(Sound of China)模块提供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阅读与练习过程中体会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奠定坚实基础。
Part04.编写团队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学院党总支的领导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材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本套教材得以问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兰君带领编写组对教材的选题、立意,尤其是“红色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统筹安排。主要编写成员张薇、华章、罗常青和徐童,均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大学英语教师,平均教龄超过15 年,在教学领域屡创佳绩。2020 年,主编团队荣获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特等奖、全国半决赛一等奖;团队青年教师分别于2018 年获得北京市第11 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2020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第12 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2022 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教师等奖项。此外,团队近五年来参与校级、院级教改、课程建设、金课建设等项目10 余项,持续在教学研究与改革的路上探索创新。
从左到右:罗常青,张薇,华章,徐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