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学院师生参加农村劳动实践活动

11月12日,华侨学院组织32名学生跟随校学生处前往北京市长阳农场劳动实践基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农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

当青春的脚步迈出书声琅琅的“象牙塔”,便与广袤田野的泥土气息撞了个满怀。同学们躬身田间地头,以汗水为墨感知劳动的厚重价值,借丰收的清甜触摸农耕文化的千年脉络,为炽热的青春画卷,郑重添上了一抹浸润大地芬芳的亮丽色彩。

这场沉浸式实践的首站,定格在农场郁郁葱葱的植树基地。等待同学们的,是一项看似朴素却暗藏生态智慧的任务 —— 修整果树树盘。在农场技术员的细致讲解中,大家终于读懂这项工作的深层意义:规整的树盘既是天然的 “蓄水池”,能高效蓄积雨水滋养树木根系,又是守护果树生长的“防护盾”,可抑制杂草疯长、减少养分争夺,为果树营造优良的生长环境。手持铁锹,同学们俯身投入劳作。每一锹泥土的翻动,都饱含着对幼苗的珍视;每一次碎石杂草的清理,都凝聚着对生态责任的懵懂认知。阳光渐渐炙热,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透了衣衫,却从未有人停下脚步。当一排排崭新、整齐的树盘在田间舒展,看着自己亲手为果树筑起的 “成长家园”,同学们的脸上绽放出比阳光更灿烂的笑容,那份源于劳动实践的满足与自豪,在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劳作的身影未歇,同学们便带着饱满的热情,转战至一片长势喜人的文冠果林。此次的新任务,是为挺拔的树干披上一层洁白的 “外衣”—— 涂刷石灰粉。农场技术员随即揭开了这层 “白衣” 的奥秘:它不仅是树木抵御寒冬的 “防护屏障”,能有效缓冲冬季昼夜温差过大对树干造成的损伤,避免日灼病与冻害的侵扰;更是守护树木健康的 “隐形卫士”,可彻底杀灭潜藏在树皮缝隙中的越冬害虫与病菌,从源头为果树筑牢生长防线,是现代农业精细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防护环节。

协作的号角悄然吹响,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提桶一人刷浆,凝神聚力,配合默契。随着刷子的起落,白色的 “铠甲” 在树干上慢慢蔓延,原本朴素的文冠果树,渐渐换上了整齐划一的冬日盛装。阳光洒在崭新的 “白衣” 上,折射出淡淡的光泽,仿佛为这片果林注入了新的生机。看似简单的涂刷工作,实则考验着大家的耐心与协作能力。当整片文冠果林都披上洁白的 “铠甲”,同学们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中满是成就感。这场实践不仅让大家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更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管理中蕴含的科学智慧,深刻理解了每一项农事操作背后的深远意义。

下午的实践进入高潮——收割水稻。金黄的稻田在秋风中泛起波浪,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等待着收获。在领取了镰刀并学习了安全操作规范和标准收割动作后,同学们纷纷踏入稻田,弯腰俯身,一手揽过稻丛,一手挥动镰刀。“咔嚓”声此起彼伏,一束束稻谷在同学们手中被割下,整齐地码放在田垄上。汗水顺着脸颊滑落,腰背传来酸胀感,但丰收的喜悦和亲手劳作的成就感冲淡了疲惫。

割下的稻谷需要经过脱粒才能变成大米。在打谷场,同学们体验了传统的打稻方式——用力将稻穗摔打在特制的谷桶边沿,或用现代化的脱粒机进行操作。金黄的稻谷欢快地蹦跳脱落,现场弥漫着稻秆的清香。从收割到脱粒,完整的农事体验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沉重分量,对粮食的珍惜之情油然而生。

实践的最后一项内容是挖掘黄胡萝卜。同学们来到胡萝卜种植区,看着绿油油的胡萝卜缨子,充满好奇地猜测着泥土下的果实大小。按照指导,他们小心地用铁锹或徒手松动周围土壤,然后用力拔出。当一根根橙黄色、形态各异的胡萝卜破土而出时,田间地头充满了惊喜的欢呼。亲手收获的喜悦,让简单的劳动变成了寻宝游戏。

劳动结束后,经农场工作人员同意,同学们将新挖出的黄胡萝卜清洗干净,一口咬下,清脆甘甜,带着泥土的芬芳,这是市场上购买的胡萝卜难以比拟的鲜美。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带来幸福的深刻含义,所有的辛苦在那一刻都化为了满足与甘甜。

夕阳西下,一天的劳动实践圆满结束。虽然身体疲惫,但同学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明亮的光彩,那是经历锻炼后的成长与充实。他们不仅学会了修树盆、刷石灰、割稻打谷、挖胡萝卜等具体农事技能,更在亲身体验中深化了对劳动的认识,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磨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

此次长阳农场之行,绝非一场简单的田间体验,而是一堂扎根大地、直抵心灵的 “大思政课”。在这里,大学生们走出了书本搭建的知识框架,真正踏入 “乡土中国” 的生动图景 —— 指尖触碰过带着晨露的泥土,耳畔听过果树生长的细微声响,亲手参与过现代农业的管理实践,方才真切触摸到农业发展的强劲脉搏,深刻体会到农耕文化跨越千年的博大厚重,也读懂了每一粒粮食、每一颗果实背后蕴含的艰辛与坚守。这段与土地深度对话的经历,如同一颗饱满的种子,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信念。相信这份源自实践的感悟与力量,将化作未来征途上的精神养分:激励他们在学术探索中脚踏实地,不骛虚声;在人生奋斗中勤于创造,不避艰辛;在时代浪潮中勇于担当,不负韶华,最终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