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华侨学院学生在2025年北京市“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近日,华侨学院2024级学生曾宇帆、刘粲璨,2023级学生刘昱彤分别在2025年北京市“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奖作品指导教师是张薇老师和罗常青老师。

(从左至右)张薇、曾宇帆、刘粲璨、刘昱彤、罗常青

曾宇帆、刘粲璨同学的获奖作品名为“Footprints”(足迹),该视频紧扣“溯往昔”核心主题,借时空交错的“戏中戏”结构,让两代青年在一二九运动的烽火中重逢:一幕幕历史被唤醒,一份份担当被接力,家国情怀在时空中回响,责任使命在血脉里延续。该作品立足于独特视角,将对于过去、当下与未来的思考融入创作实践,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对岁月积淀中精神力量的深入探寻,以及从中汲取智慧与勇气、坚定前行的精神风貌。

刘昱彤同学获奖作品名为“Reunion with Dance-Blooming Youth in Passion” (一舞重逢,热血依旧),该视频讲述了刘昱彤在大学二年级与拉丁舞再一次相遇的故事。这一年,她深深的体会到,舞蹈对于她而言早已不只是一个爱好——它是一份纯粹的热爱,一场与自己的真实对话,更是一种坚韧的态度。

【获奖者感言】

曾宇帆:首先感谢学校提供宝贵机会,及时的参赛通知让我们有充足时间准备。特别感谢张薇老师和罗常青老师。罗老师帮我们找到理想拍摄地,张老师出镜配合反复调整重拍,不仅如此,两位老师更在我们疲惫时安慰、成功时称赞,他们的帮助是我们取得成绩的基石。还要感谢我的队友刘粲璨,我们默契协作,从构思、赶路、拍摄到剪辑全程同行,获奖作品正是我们思想碰撞的成果。在创作中,我们围绕“溯往昔”主题,明确以“剧中剧”形式串联两代青年的责任使命,融入家国情怀与青年担当,力求作品打动人心、紧扣主题。拍摄过程中,我循着先辈足迹前行、呼喊当年的口号,内心百感交集。最终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这段经历中提升的能力、领悟的情怀,才是最珍贵的收获。

刘粲璨:借创作《足迹》的机会,我真切触摸到历史足迹的温度。无论是选景时的探寻,还是实地拍摄中触摸橱窗展品、感受北大红楼青砖与樱桃谷石阶,一种震撼直击灵魂。从最初对角色的生疏,到随镜头推进逐渐读懂“足迹”的深意,这段创作于我而言,既是学习,更是成长。未来,我将带着对先辈的敬意,踏出属于当代青年更坚实、更具担当的脚印,让精神得以传承!最后,特别感谢张薇老师和罗常青老师的专业指导与耐心陪伴——从帮我们梳理创作思路、优化作品细节,到拍摄时帮我们协调场地、解决设备问题,也特别庆幸能和曾宇帆并肩作战——从一起 brainstorm 构思主题,到顶着烈日跑遍拍摄地点,再到熬夜对着剪辑软件反复打磨细节,每一步我们都互相打气、分工配合,这份默契让复杂的任务变得高效又温暖。

刘昱彤: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高教社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大赛。非常高兴能在今年的比赛中获奖。刚阅读完征集短视频通知,我就和Vera老师说一定要参加“微光成炬”这个赛道,因为我当时刚刚参加完拉丁舞比赛,对拉丁舞的热爱已经达到了next level。我想借此契机整理一下“我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下去以及不同阶段对舞蹈的思考”。Vera老师说她特别喜欢看个人成长类视频,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视频做出来。感谢Vera老师鼓励我,一个人能成为一个团队,让mission impossible变为possible。我还要感谢我的舞蹈老师胡老师,从小学到大学,在每一个旋转和延伸中,她始终鼓励我去绽放属于自己的美,探索身体的更多可能,让我感受到肢体语言也能表达如此细腻而深刻的情感。最后真心感谢高教社举办的活动让我的舞蹈故事被更多的人看到听到,让更多的中国故事被世界看到和听到。

【活动介绍】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举办“北京市2025年‘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

本次征集活动的短视频以“新时代·新变化——时潮奔涌,青春不凡”为主题,选手可选择“溯往昔”、“观当下”、“瞰未来”任一板块进行创作,综合运用多元叙事技巧与视听语言,展现当代青年对岁月峥嵘、韶光焕彩、数智飞跃的感悟与表达。

活动于2025年1月启动,作品征集和省级评审环节现已结束。北京市35所高校的两百多名师生热情参与,共收到111件短视频作品。经作品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和网站公示,共有48件作品获奖,10件作品获得特等奖,16件作品获得一等奖,22件作品获得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