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学院举行课程思政交流研讨会暨“教育者先受教育—四有好老师系列培训”启动仪式

  6月17日下午,华侨学院举行课程思政交流研讨会暨“教育者先受教育---四有好老师系列培训”启动仪式,校党委书记韩宪洲出席仪式并做重要讲话。华侨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明会主持会议并宣布启动仪式开始。

  韩宪洲指出,要全面理解课程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课程思政与教书育人、课堂育人有机结合,并非从零开始,而是不断发展的,新时代有新任务、新要求,也要有新理念。“新时代、新要求”,首先是对校、院领导的要求,之后才是对教师的要求。

  韩宪洲认为,课程思政的重音在课程,所有课程都要成为育人主渠道,要做到“门门有思政,人人讲思政”,思政的内容需要课程主讲教师来深度挖掘。课程思政是一个抓手,是一个有效的、全面的抓手,不局限于在课堂上,要善用大思政课。学院领导和教师们要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要结合国际国内大的变化,每年动态完善课程思政内容。

  韩宪洲要求,教师自己先要受教育,只有自己理解更多才能给学生传授更多。课堂上不能简单照搬习总书记讲话,而是让学生们听完你的课留有思考的空间。课程思政的内容就是要紧紧围绕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来挖掘。课程思政既要有惊涛拍岸的气势,还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韩宪洲用农业中的“滴灌技术”来解释师德师风建设要入脑入心,强调课程思政的建设就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韩宪洲强调,教师个人要好好钻研自己的课程,提升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要把教师自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同时,教研室、教师党支部等也要发挥作用,带着大家共同钻研,把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写到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华侨学院一定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把育人目标分解到各门课程里,协调好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之间的关系。课程思政效果不是单一的,是综合的结果,教师们不仅要加深对专业课的认识,还要加深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课程思政最终要实现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在启动仪式上,院长李百兴从启动“课程思政”工作的背景、建设实施路径、工作成效以及后续工作展望四个方面对学院课程思政整体建设的推进情况做了详细汇报。李百兴说,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从专业课程和示范引领两个层面展开工作,具体分为课程思政示范课遴选、课程思政全方位探索和课程思政初探经验汇总三个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学院也重点关注协同效应、分类建设、方法创新以及师生共同参与的效果。

  党总支副书记魏有亮从学生管理角度介绍了华侨学院“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和具体做法。他特别介绍了学院开展的“深度辅导”工作。借助多媒体平台,学院学业辅导中心开发了“深度辅导预约系统”,每个星期可以给学生们提供120人次的辅导机会。学生们通过在网上提交“深度辅导预约单”,精准预约相关问题辅导老师。“深度辅导”工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的更加精准务实,真正的将课程思政工作融合到了日常管理中。

  副院长兰君从教学角度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同大家进行了分享。兰君表示,从最初对“课程思政”的茫然和畏惧,到思索如何有效推动“课程思政”的落实,教师党支部起到了引领作用。在教师党支部的带领下,各专业系(室)研讨与集体备课、学院内部师资培训、鼓励金课立项、举办思政教学比赛等都将“思政元素”融入进去。随后,张薇、郑铮进行了教师环节展示,彭丽红进行了学生环节展示

  党政办公室主任张彤,党委组织部部长赵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娟婷、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张益铭、教务处处长助理陈磊、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国龙以及华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了此次研讨交流会。会议结束后,韩宪洲一行人参观了华侨学院教师发展与促进办公室(OTDA)和华侨捐赠陈列馆。